初 秋的一個清晨,編導向我擠了擠眼,走,我們去拜訪一位古人!不不不,不僅僅是古人,還是位有風骨的雅士,是位有佛緣的高人。古人?高人?雅士?佛緣?在當 今燈紅酒綠的世界,這樣的字眼聽著分外撩人,于是欣然拾掇一番,帶著滿腹的心思,跟隨《寶藏》欄目組驅車前往靈隱韜光寺,一探古人風韻。
韜光寺
“樓 觀滄海日,門對浙江潮”早聞韜光寺乃蜀地名僧韜光禪師所建,古意森然,觀景絕佳。又有呂洞賓煉丹的傳說,更是為此次拜訪蒙上了一層浪漫的神秘色調。沿著小 徑拾級而上,沿途盡是茂林修竹,兩旁修篁夾道,草木蓊翳,偶爾透過樹葉看到寺院矗立在懸崖之上,已嘆為觀止。正神游之際,一聲清脆的女聲響起,“你們來 啦?林老師派我來接你們呢”細看,是一位梳著道姑頭穿著小褂子的女孩,細問原來是林老師的女弟子,怕我們不熟地形,特地引路來了。待到走進韜光寺,卻發(fā)現(xiàn) 在這懸崖峭壁之間竟然隱藏著一座園林化寺院,裸露的青磚,白色的墻體,棗紅色的門窗,別有一番風味,女孩如小精靈一般在寺內跳躍穿行,我等在其后扛著重型 攝像設備是走得氣喘吁吁,叫苦連連。這么一路沿大雄寶殿右拐,穿過金蓮池向上,進入一廳名曰“法安堂”,順著女孩的腳步,又是一頓爬樓過后,棗紅色的大門 嘎然大開,二樓的朱欄旁立著一人,月牙白的寬衣博帶,不瘦,平頭,眉眼溫和,淺笑不語……欄外放眼遠眺是群山環(huán)抱的西子湖和層巒疊嶂的亭臺樓閣。許是臺階爬多了,也或許是禪味十足的古寺氛圍,更或者是林海鐘本人的氣度,竟讓人有種穿越千年,一回南宋的感覺,真是好一個古人!
法安堂二樓遠眺景
“古人”正在指導學生作畫,弟子肅然靜立一旁,垂耳傾聽。我們不便打擾,便欣賞起林老師的畫作來,《風動柳岸行》、《三株古木三友圖》、《南雁小住萬山深處》……,一 幅幅山水畫躍然眼前,猶如一股股清風撲面而來。飄忽的線條有如龍蛇競走,行云流水之姿渾然天成。不經(jīng)意的筆觸,樸拙的構圖,以及帶點稚氣的筆墨點染,有一 種現(xiàn)代人難以描摹的天真。微風吹過的湖畔、悠然隨性的僧侶文人,飄渺水云間的小船,蕭疏的枯枝配以宣紙婆娑柔和的色調,初品,有一絲絲苦,細品,卻又是一 份回甘。
《寶藏》欄目現(xiàn)場拍攝
品 畫,越品越入迷,卻也生出了一絲疑問,一個完完全全的現(xiàn)代人,為何畫作中會有如此濃墨重彩的古意?到底是怎樣的機緣?對于這個問題,林老師給予了解答 “這其實,是一個學習的過程。古意是元代作家趙孟頫提出來的,后人有多種解讀,我個人認為的古意是審美的一種取向,不是一個時間的概念,而是在事物開端呈 現(xiàn)的狀態(tài),是非常聚足的狀態(tài),就拿西湖來說,她的古意就是一種原始的包羅萬象,她風平浪靜時的清秀可人,她雷雨交加時的澎湃狂野……這是我們對西湖古意的參悟,她是開放的,從本質上來說,她是心的參悟,心有多大,西湖就有多大。古意也是傳統(tǒng),傳統(tǒng)其實就是一些規(guī)律,就是父母為了讓孩子少犯錯誤,告訴你該如何做,她告訴你不要簡單向西方學習,我們要回顧歷史,在古今中外找適合我們的位置。
林海鐘現(xiàn)場作畫
“那 古意與禪呢?您的畫作里一花一木都透著濃濃的禪意,這是否與師古有關呢”林老師抿了口茶,慢慢悠悠地答道“古意和禪法有很多相通的地方,禪法的安靜回到本 源上,就是古意。這也是一個清空的過程,讓自己寂寞下來,少和人接觸,其實是給自己心靈一個空間,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。這是一種無為的狀態(tài),無為不是不 為,而是用無為的心態(tài)感知世界的微妙。就像人人都說山水畫里,畫樹,林海鐘是這個的,”林老師側著頭,挺直了腰板,豎起大拇指,頑皮地笑著說“你們可知我 畫樹的初衷?畫枯樹開始的原因是因為有人說我樹畫的不好,那時候覺得很沒面子,就潛心去畫樹。怎么畫樹呢?我就開始思考了,那時候畫人畫裸體,所以我畫樹 呀就畫枯樹??輼鋾o人蕭瑟敗落的感覺,但是畫的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,枯樹里面有無限的生機。比如郭溪的《早春圖》,一看枯樹一副死相,一點春的感覺都沒有,后來 再一看,是有深意的,生機是蘊含在孤寂中的,這在后禪宗的學習中也有所體現(xiàn)。在禪里“枯”、“寂靜”這些滋味是蘊含著生命的,通過學習,讓我得到很多的靈 感。前人思靈參生死,我并沒有可以去做,無為無為,沒想到偶然中的一種必然,得到了收獲。”
林海鐘作品
見 我們聽得入迷,林老師也來了興致,“來來來,光說不練假把式,我給你們做畫一幅,可好?”,“好!好!好!“大家紛紛拎了椅子板凳,伏在老師身側。“畫什 么呢,那我們就畫西湖好啦”,說罷老師取出一張方寸大小的宣紙和一支極細的毛筆,思索片刻便蘸墨落筆了?;螯c、或描、或掃,筆走龍蛇,不出半刻便勾勒出了 一片煙波浩渺西湖泛舟的印象,直叫我們連連稱奇。林老師說道“好的作品,應是筆簡意繁,用很少的力量表達出最多的意味,要有情,有境界。筆墨是工具,萬千 世界用此表達,毛筆的運用、在宣紙上的效果是我們要學習的基本功,要千錘百煉。但筆墨不是關鍵,關鍵是什么?是心。心的錘煉和學習,是一輩子要做的。就像 黃賓虹說的那樣‘畫到老學到老’,畫家筆法其實沒有多大差別,可有些人就畫得俗,畫得僵,有些人就畫得好,畫得妙,這也是繪畫好玩的地方。你要成為什么樣 的人,是要靠你的學習和歷練。吳道子會是什么樣?趙孟頫是什么樣?我們要去追尋修為高的人,他們的眼光,一定是我們想不到的,真正的高人,要么不發(fā),要發(fā) 一定是你想象不到的。”
林海鐘作品
最 后,在談到當今社會風氣浮躁,年輕人該如何自處時,林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“年輕人一定要去除浮躁,要靜心。西游記里有這樣一個橋段很有意思,悟空向菩提祖 師拜學,祖師道“我教你請仙扶鸞,問卜揲蓍,能知趨吉避兇之理可好?”“悟空說:“似這般可得長生否?”“不能”“那不學”“我教你看經(jīng)念佛,朝真降圣可 好?”“似這般可得長生否?”“不能”“那不學”“我教你騰云駕霧,穿墻而過?”“似這般可得長生否?”“不能”“不學”,不能得長生,那我就不學。要的 是什么,心里要很清楚。大千世界,五花八門,形形色色好像走馬燈,妖魔鬼怪多了總會擾人心智,年輕人過好生活,沒有什么別的捷徑,選擇一條路,心無旁騖地 好好走下去,就好了,很簡單”林老師笑意深深地看著我們,雕欄畫閣的窗外一片安寧,歲月靜好。
林海鐘作品
話別林老師,已是夕陽西下落日時分,有一霎時的恍惚,好像一切浮華過后,唯有心安靜澄明。文人說“平淡天真“,但真要做到,往往需有一段過境千帆的功夫,林老師或許就是如此吧,了解生命的真味,不妄心追逐,韜光問道,已見真知。